十大网赌网址

华东师范大学“知名学者学术讲座” | 施旭:AI,人类交际和全球话语体系的建设
供稿:      2019-11-06

“从‘互联网+’的初步探索,到‘+互联网’的全面融合,随着人工智能的智慧升级,人机共生、万物皆媒的智能传播时代已然到来。”2019年10月31日下午,由十大网赌网址副院长陈虹教授主持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知名学者学术讲座”在学院212报告厅举行。本期讲座的主讲人是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院”教授施旭老师,围绕“文化话语研究”的视角,探讨了目前人工智能领域存在的发展困境及解决办法。

陈虹教授主持讲座

施旭教授分享“文化话语研究”视角下的人工智能


文化话语研究的理论背景及相关实践

讲座开始,施旭教授首先对自身近些年来的研究问题和研究兴趣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施老师在长期的海外学习和工作经验中发现,目前国际上的话语研究主要由西方世界尤其是白人男性主导,并且统领着发展中国家该领域学术研究的走向。目前国内外针对中国话语的研究存在一个基本的预设和出发点,即中国媒体是受政府控制的,研究问题单一地集中在政府如何控制媒体、媒体如何愚弄人民以及人民如何利用媒体对抗政府等视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尤其是新媒体的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更多的民主表达,而目前的国际传播遮蔽了这一境况。为此,施旭教授从文化多样性角度出发,认为在国际传播的多元语境中,中国的话语地位和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是不平等的。

施老师认为,作为中国的学者,应当以西方话语研究为学术基础,探讨中国话语的特性,并且构建了当代中国话语研究的模式。这一模式主要由六要素构成,分别为话语的主体、话语的内容形式、话语的使用媒介、交际的目的和效果、历史关系以及文化关系。在对中国人权问题、中欧贸易纠纷、杭州城市发展以及中国国家安全问题的研究中,施旭教授运用了这一模式,在哲学层面上体现为整体观,即全面整体地看待世界和中国话语;在文化传统上,施老师认为中国话语不仅仅是言辞和文本,中国话语也有其独特的交际媒介和特殊语境。

人工智能与全球话语体系建设

在本场讲座中,施旭教授围绕人工智能面临的困境回答了三个主要问题。一是人工智能研究的突破口在何处;二是“智能话语(人机交际)”的现状如何,以此来说明人工智能在社会当中的地位;三是如何推动未来智能话语的发展。

人工智能面临怎样的困境和问题

目前学界、企业、社会对人工智能的有普遍的担忧,比如人工智能未来是否会取代人类的职业、人工智能是否会危害甚至摧毁人类等。这是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困难,会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产生影响。施旭教授在这里建议了“智能话语”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人机交际。人工智能应该是具有与人类协作共生的秉性、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机制、具有与人类有效沟通能力的计算信息系统。文化性和交际性可以作为一个启发性的观念来重新改造人工智能,可以避免之前所说的人工智能代替甚至危害人类的担忧,因为这种人工智能的前提是需要与人类进行协商,能够适应特定文化的情况。

从交际的角度看人工智能带来的变化

人工智能带来的第一个变化是,作为与人类并不完全一致的新的主体进入到人类社会,给人类社会的社会关系带来了变化;第二个变化是人工智能的生产力很广,跨越不同的领域,互联网的生产力大大增加了;第三是智能话语为媒体的宣传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大大提高了新闻生产的水平,降低成本。

人工智能成为交际主体之后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人类交际能力的下降、私密与公共的边界问题如何保护、生产力的提高是否会产生新的社会矛盾尤其是人工智能对职业的代替等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人工智能如何走出困境

解决人工智能存在的问题,其最终的目标和意义就在于维护全球和平与安全、促进人类的发展与繁荣。为此,需要推动人工智能和人类交际的理论转向,对未来智能世界尤其是智能话语,建议一些指导的意见。

目前学界、企业认为人工智能应该向人文社会科学学习,只是对于怎样学习、学习的内容,已有的定义还比较模糊。国内有学者建议,“人工智能是人作为客体和主体进行互动,通过试验来不停地纠正和解决问题”。施旭教授称之为“主客互动理论”,即人与机器通过对话、互动、交际共同构建智慧。施老师认为人在社会中一定要与他人进行交际、互动、对话,由此共同产生目的、概念、知识。所以知识不仅存在于我们个体的大脑里,而且产生在“我”与他人的对话之中。这种对话的过程之中存在着文化差异性和文化竞争性。但是目前已有的观点普遍存在一种非常个人主义的倾向,以“我”为中心,缺少和他人的互动,缺少普世主义,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关于人工智能中的人机交际性和文化多样性问题的讨论。因此,施旭教授从文化话语研究出发,从人机交际的文化多样性和竞争性的角度,建议解决困境的途径。

施旭教授建议,应该建立一个新的完善的全球智能话语体系。这一体系具有稳定的交际原则、策略和交际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与之紧密相连的,是交际的物质条件,包括交际的组织和工具。所以这一体系是支撑话语实践的精神系统和物质系统的统筹。具体来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加强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建设。当前最大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不足,建议使用文化话语研究的角度和概念看待人工智能。

第二是建立智能话语研究的新领域,顺应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

第三要增进人工智能专家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尤其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工智能专家。

第四是优化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的协作关系。人工智能并不是万能的,人工智能永远不可能单独实现人类的目标,人类要提高自身同机器协作的素质,才能共同创造未来繁荣的世界。

最终,施旭教授对本场讲座的内容进行了总结提炼。他认为,未来的人工智能不仅要有文化智商,更要有文化情商,中国的人工智能研究要和中国文化的价值观相结合。在未来智能化的世界,国家之间、文化之间的矛盾要有一个智能的联合国来进行处理,实现智能社会之间的合作共生。

讲座结束后的提问环节,与会同学踊跃发言,就文明冲突与文化竞争、商业逻辑与政治协调、人工智能的主客体身份以及交际协商性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探讨。



阅读   6632
 
08/12
2021
COMM
ECNU
 
按周 Week
传院
日志
08
Sun.
09
Mon.
10
Tue.
11
Wed.
12
Thu.
13
Fri.
14
S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