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网赌网址

新闻中心 > 学院新闻
前方报道 | 赵雨萌:用文字纪录抗疫一线的温度
供稿:      2020-02-19

1月20日,钟南山院士公开表示新冠肺炎可以“人传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轰然打响。

“2003年‘非典’,我6岁,还是一个旁观者;2020年‘新冠肺炎’,我23岁,尽所能参与其中。”赵雨萌如是说道。

赵雨萌,十大网赌网址广播电视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澎湃新闻调查新闻部即时组实习生,现参与疫情后方报道。

赵雨萌

心潮澎湃的“澎湃”

在赵雨萌心中,澎湃新闻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媒体。2019年10月26日,她看到某公众号发布了澎湃新闻调查新闻部的实习生招聘信息,怀着忐忑的心情第一时间投了简历。说心情忐忑,是因为研一上学期她有11门课,只有周五可以去实习,不满足招新条件的一周最低实习时间。或许是因为她曾在电视台、纸媒和新媒体做过出镜记者、策划和新闻主播,实习经历相对丰富,最终幸运地被录取。11月1日,她正式开始澎湃新闻调查新闻部即时组的实习。闵行38路,转地铁8号线再转7号线到静安寺,往返于华师大和澎湃新闻之间的4小时是她的实习期日常。她说:“这段路走习惯了也不觉得远了,因为热爱,便乐在其中。”

提及这半年实习期她印象最深刻的两次,她称,一次是在澎湃新闻第一次发稿,一次是第一次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独立采写。采访时,有的采访对象会问她,澎湃新闻的“澎湃”是哪两个字。她回复说,就是心潮澎湃的“澎湃”。


赵雨萌实习的地方

1月28日,澎湃新闻调查新闻部即时组工作群征集自愿去武汉采访的记者。看到消息后,她特别振奋,虽然知道自己是实习生,但还是毫不犹豫地问了句:实习生可以去前方吗?

为什么想去一线?“一是源于情结,这时候是最应该由新闻记者‘冲’在前,带来一线最真实的新闻报道的时候;二是因为,我是党员,我应该‘冲’在前面。”她坚定地说。

当她的家人得知这一决定时,几多担心,几次劝说,后来也表示理解和支持,“你要不想去就不是你了”。最终当她得知无法去一线,尽管有些失望, 但她迅速调整自己,“那就协助好前方一线记者做好后方报道”。她笑着说。


记“疫”,记录人性中的“真”

截至2月16日,她在澎湃新闻一共发了37篇新闻稿,独立采写8篇,关于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11篇。每一篇报道,新闻事件中的人和事都让她更近距离地感受到人性的温度。

1月24日,是除夕,她采访大年三十不停航的烟台大连轮渡,采访对象说“入职13年只有2年在家过,愧对孩子,但一家不圆万家圆”。她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众人眼中普普通通的在家过年并不是理所当然,总有人在万家灯火时依旧负重前行。

参与疫情报道后,每天的时间变得不固定,随时要忙。2月10日,赵雨萌采访了武汉市普仁医院的护士黄银,那是她第一次在采访过程中面对采访对象哭,竟一时不知如何安慰,采访中数次红了眼眶。她坦言,如果不是采访到她,大概永远也想象不到一线的疫区护士能有多忙。总有人工作不只是为了谋生,而是因为情结和使命。

2月12日,赵雨萌采访了武汉市普仁医院一位“特殊”的治愈者——一名在孕产期感染新冠病毒的孕妇。当时已经怀孕36周的她CT显示双肺感染,属于新冠肺炎高度疑似患者,医院担心腹中孩子通过母体被感染,当晚8点为其安排了紧急剖腹产手术。随后,她和孩子分别做了核酸检测,结果显示她的检测结果是阳性,孩子是阴性,听到这个结果她长吁一口气,自己感染已经不算什么了,“孩子没事,这是不幸中的万幸”。采访对象告诉她,因为是疫情期间出生的,宝宝小名叫安安,寓意平平安安。她现在最遗憾的就是,安安出生后都没有见过他,只能通过跟爸妈的视频看宝宝。在采访中采访对象激动地告诉赵雨萌,第二次的核酸检测结果是阴性,连续两次的阴性核酸检测结果意味着她基本痊愈了。等她彻底康复了,她第一件事就是要抱抱宝贝。

2月13日中午,赵雨萌采访了首批从武昌方舱医院出院的患者许峰(化名),采访时他精神状态特饱满,声音很洪亮,许峰说他感觉自己像在病魔面前走了一遭,终于重获新生。采访时听到他成功康复,她像听到自己亲人康复一般,由衷地替他高兴。

同日,赵雨萌又回访了从湖南来武汉过年的一家人,他们都感染了新冠肺炎。她回忆,第一次打给采访对象时没通,第二次是他女儿接的电话,她说父亲去世了,母亲也在方舱医院救治,父亲去世的消息她一直不敢告诉母亲,现在整夜睡不着觉,也不敢跟任何人说。采访对象说着就哭了,说了好几遍同样的话,赵雨萌就一直听着,就这样听了一个多小时。“这个时候我如果跟她说自己想开点,节哀顺变好像也无济于事,我能做的就是做一个倾听者,当晚我加了她微信,告诉她如果觉得难受,可以找我聊聊。”

疫情期间她还采访过许多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基层社区干部。2月4日,赵雨萌采访武汉市江夏区民意街多闻社区党总支书记田霖时,他的声音已经非常沙哑,他说“能睡个完整觉就是最奢侈的事”。

回忆起这段记“疫”经历,赵雨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这次的疫情报道经历对我来说是笔无价的财富,很幸运拥有这样宝贵的记忆,让我更近距离的感受到人性的温度,那些隐藏在人性中最“真”的东西,直面感受到那些“平凡”的英雄带给我们不平凡的感动。2003年“非典”那年我6岁,还是一个旁观者,2020年“新冠肺炎”我23岁,努力尽所能参与其中。说实话,有点遗憾没能去成一线,我一直认为现场对于一个新闻记者很重要,那是一种直面而来的冲击和感受,采访对象的眼神和语气甚至就一个小小的细节都能让记者的稿件更“灵动”。我会踏实的走稳现在的每一步,他日成为一名新闻记者时我将有足够的能力去记录人间冷暖。


做有温度的新闻

谈及为什么想当记者,赵雨萌坦言是缘于2003年“非典”,一个叫柴静的出镜记者在她心中深深扎根。“我最爱的是她那双眼睛,她的眼神是有温度的,她关注新闻中的‘人’”。有人说柴静太感性,但赵雨萌认为理性让记者采写的新闻更客观,感性让记者采写的新闻更有温度。她将柴静作为职业标杆,立志成为一名有温度的新闻记者。

刚进入澎湃新闻时,她因为采访经验不足被采访对象“怼”了无数次,写的稿子也有许多用词用句等细节问题,甚至一度怀疑自己到底能不能成为一名记者。但她说她的成长道路上,离不开记者老师的耐心指导,也离不开学校导师的鼎力支持。对于帮助过自己的人,她一直感恩于心。“我要感谢澎湃新闻调查新闻部即时组的记者老师,总是耐心指出我的采写问题,告诉我‘都是这样过来的,慢慢来’。”

她还说,她要特别感谢她的研究生导师於春老师。虽然於老师在学业方面很严格,但生活中总能感受到她对学生的悉心关怀和大力支持。导师特别支持学生的想法,除了学业,私下里导师更是告诉了她们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给了她们很多生活中的关怀,就如冬日的暖阳一般。

“如果不是记者,你还想做什么工作?”提及这一问题时,她思考了半晌,“是真的想不出”。

“如果毕业了我真的成为了一名新闻记者,我将用毕生时间成为一名有温度的中国新闻记者。”


赵雨萌的新闻报道作品:

战疫者|被抢救中的患者紧紧抓住手,护士安慰说“我们都在”



阅读   2701
 
08/12
2021
COMM
ECNU
 
按周 Week
传院
日志
08
Sun.
09
Mon.
10
Tue.
11
Wed.
12
Thu.
13
Fri.
14
S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