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网赌网址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上观新闻丨李守石:上海“十四五”规划编制中,如何进一步打响文化品牌
供稿:      2020-09-07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齐心协力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

从党的十七大建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十八大明确“建设文化强国”,再到十九大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全部。上海应结合文化品牌建设,针对在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上海“十四五”规划编制中予以谋划。


反思总结三项短板问题,有的放矢构建新阶段目标

上海近十年来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已取得显著成绩,为在新一轮国际文化大都市竞争中打响“文化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需要厘清当前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驰名文化企业缺乏,创新能力有待全部。在全国范围内,上海的文化产业产值虽然较高,但是其比重却不如北京和杭州等城市。在2019年中国文化企业30强排行榜中,上海仅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和东方明珠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入围,分别位居第9和第13位。从整个中国文化企业来看,上海的文化品牌整体实力有待全部。

第二,公众文化参与较少,服务功能需要完善。上海的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多样,但其设施总量与服务功能还有待完善。诸如图书馆这样贴近公众的设施,与其他国际大都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虽然上海的博物馆参观总人次逐年增长,但其人均参观次数低于国际文化大都市水平。另外,公共文化既要考虑上海本地社区特点,又要面向“包容”的文化意涵,同步展现本土文化和现代国际大都市风貌。

第三,文化资源格局分散,分配整合有待落实。从文化资源建设总体投入来看,上海的公共资金体系相对分散,而且私人投资并不广泛。从近年来全球城市国家文化预算的比例来看,上海位居较低的水平。上海的资源投入需要综合政府投入和企业投入,进行资源的综合调配。在文化资源建设方面,上海的餐厅、影院数量较多,但是剧院、公共图书馆和艺术馆数量相对较少。可见,文化产业既要有经济效益或娱乐功能,也要注重文化意义。


抓住文化建设机遇,立足品牌三维框架打通新路径

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十四五”期间应以“文化品牌”三维模型为核心,探索深化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新路径。根据文化品牌理论,品牌元素、品牌衡量和品牌影响是文化品牌建设的三重要素。品牌元素即全方位整合文化资源,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品牌衡量即以国际大都市为参照体系,以高文化品质为目标,量化文化品牌建设。品牌影响即以文化企业、文化艺术节等方式打造知名文化品牌,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发挥好品牌影响力应以品牌元素和品牌衡量为基础,并以此为整体,制定文化品牌建设目标,实施品牌建设策略。

(一)利用优势文化资源,创新文化产品模式

第一,明晰并翻新传统文化元素,实现其同新兴时尚产品的联合创新。品牌元素来源于上海的传统文化基础。作为近代开埠的城市,上海具有传统和现代的文化资源。上海可借鉴东京的发展经验,在文化设施建设上对具有历史特色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及时翻新文化场所。要兼顾市场需求和文化特色,将市场载体放于文化特色之中。创新并不意味着抛弃传统,而是需要结合传统文化元素和新兴时尚的艺术形式,从而激发上海文化潜力,增加文化内涵。

第二,在政策方面培育文化生态,在空间和财政上整合资源,以社区为载体,建设文化品牌。品牌元素的挖掘和激发离不开文化创新,培育文化生态是建设文化品牌的重要一步。当前上海主要利用公共文化财政等作为投入来源,今后可以进一步将企业资金等作为新的融资条件,以此来增进对多样化艺术文化组织的支持。

第三,更新和复兴优势品牌,给予重点关注和支持。品牌元素包括对已有优势品牌的更新和复兴。除了在文化品牌中注入海派文化以及培育创新文化外,上海已有文化品牌值得关注。比如上海美影厂等一批原有优势品牌值得被重点关注,应鼓励老牌文化企业同新创文化团队合作,使其迸发出新的活力。

(二)整合公共文化设施,打造多元服务体系

第一,从社区一级着眼,结合基层社区建设,满足人民文化生活需求。品牌影响需要“以人为本”,以公共文化服务为载体,以社区为单位,提高生活质量。目前上海在大型文化设施的建设上在向高档的国际文化大都市靠近,但缺乏更贴近公众文化的以社区为单位的文化设施。以文化参与为目标,可以从社区一级满足公众文化需求,包括引入社区公共图书馆、实现社区文化团体等形式多样丰富的文化供给。同时,应鼓励社区加强同附近高校、文化团体开展合作。此外,还可以将文创团体或艺术家引入社区,进行驻场的文化活动等。

第二,贴近公共生活,建立多元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浅出打造海派文化品牌。在品牌影响路径方面,上海不仅要重视高端品牌文化的建设,还应接地气地重视公共文化的建设。切实打通海派文化品牌,使其在内容上深入浅出,面向城市居民和海外游客展示包容大气的城市形象。增进公众文化参与,更新和建立社区文化设施,不仅面向公众做好文化服务,更要鼓励“民间高手”参与到文创活动和创意生产过程中。

第三,以文旅融合、“互联网+”等形式联合实现品牌创新。品牌影响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它不是依靠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结合文旅融合、文化传媒、“互联网+”等进行多项发展创新。上海文化旅游需要根据文化条件及时更新,结合长三角地区的江南文化特色,以及江南古镇等加以系统开发利用。此外,还需要进一步从新媒体等路径出发扩大上海文化传媒的影响力。

(三)用好财政资源,面向需求传递特色

第一,优化财政资源整合方式,鼓励企业资金投入助力文化品牌建设。品牌衡量在于将上海放在诸多城市的评价体系中,对上海的文化建设进行规划。因此,财政资源整合是硬性保证。比如,鼓励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公私合营的文化产业基金形式更适用于市场、政府等多主体的文化市场规划和公共文化规划。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通过文化产业基金,将零散的资源整合并加以利用。同时,协调文化规划和经济发展,确定优先事项,制定政策和投资计划。

第二,进一步拓展文化空间,将文化价值注入城市发展之中。品牌衡量越来越注重文化空间这类实体文化产物的数量。对于文化空间建设,一是将文化创意设施设计与社区建设广泛结合,把文化价值注入城市发展之中。将艺术创作视为城市成长和变革的驱动力,从而将文化定位为资源而非需求。二是扩展文化社区空间的建设,将创意空间需求与更广范围的议程相结合,使其成为吸引投资的有效方式。例如,可以多建一些开放式的工作空间,即小微企业以及自由职业者的工作空间集群。

第三,集合上海特色元素,整合海派文化品牌。品牌衡量在重视普遍评价标准的同时,还要注意集合各松散元素,打造品牌特色。上海作为诸多文化交流的舞台,在文化交流的同时应该突出红色文化、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的特色,将松散的文化元素整合为一个整体品牌。以文创产业为载体,形成不同文化功能区,进而形成系统多样化的文化品牌,融合城市各个方面的特色。文化建设应既满足文化旅游等方面的普遍需求,又要以文化为源头发挥上海文化品牌特色。

阅读原文


作者丨李守石(十大网赌网址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丨上观新闻


更多阅读:

解放日报丨李守石:文化建设应当追求更优供给


阅读   4492
 
08/12
2021
COMM
ECNU
 
按周 Week
传院
日志
08
Sun.
09
Mon.
10
Tue.
11
Wed.
12
Thu.
13
Fri.
14
S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