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网赌网址

新闻中心 > 学院新闻
学生新闻采写 • 札记 |怀“疑”出发、敏锐不怠、勤“改”不倦
供稿:      2021-02-07

按语:

        2020年9月-2021年1月,19级本科新闻和18级本科播音班分别开设《新闻采访与写作》和《新闻采访》必修课,由陈红梅老师主讲。两门课程分别以2篇和1篇独立采写的新闻报道作品作为平时作业, 以学期采写札记和心得作为期末结课作业。

        经任课教师推荐, 从20211月起,本专栏陆续刊发两门课程的部分结课作业“采写札记”,讲述新闻采写背后的故事,也希望能给有志于新闻学习的同学们一些借鉴和思考。


怀“疑”出发、敏锐不怠、勤“改”不倦

18播音 叶浩琛

起初,我是怀着些许新奇和担忧的心情进入《新闻采访》的课堂。新奇在于,纵览我们专业的培养方案,鲜有由新闻学系教师开设的课程被列入高年级的专业必修课中。并且,“新闻采访”的课程名称在某种程度上暗示着这堂课更加注重“实践性”、能提供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而担忧在于,早前我就在朋友圈中不止一次地看到新闻系的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刷屏”,输出“找不到线索!”、“搞不定自己的选题”等诸如此类的“抱怨”或“诉苦”。当时,屏幕后不以为然的我哪里会预料到,终有一天自己竟会亲自品尝“找题之难”的“惆怅”。

当我还在思忖《新闻采访》与《访谈节目创作》会产生哪些教学重合的时候,“读新闻”和“准备选题”的任务便接踵而来。诚然,一篇新闻稿件的产出任务,对于我来说,虽然实际采写过程并未持续一学期之久,但寻找新闻来源和确定选题的“战线”却被我拉得十足漫长。也因此,我得以初尝“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历练,不论结果如何,我想这都是本学期为数不多的收获吧。如今,借着课程期末作业的契机,我也试图复盘、反思新闻采写的全过程,并将自己的所思所为整理记录下来。囿于自身视界的深度与广度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欠缺,以下的心得与思考存在着疏漏与不足。

采前:多方考量新闻来源,预案充分、大胆试“错”

在确定“禁塑令”这个最终选题之前,我在好几个不同类型、不同体裁的选题中徘徊纠结。我常常是一个拿不定主意、容易“摇摆”的人,缺乏果断的抉择力和执行力。这一性格上的缺陷也直接影响着本次新闻选题,前后两个月的时间我都“瞻前顾后” 。事后反思:不论是日后从事新闻行业,抑或是朝广电方向发展,哪怕是在学校里生活学习,凡事都不宜拖拉延迟,初步的想法成立后便当机立断地行动,在“行动”中摒除掉“纠结不定”、“拖延症”是个极好的办法。

在校学生很容易局限在自己的“视界”和“圈层”里,以至于屡次埋怨难以探到社会性明显的选题和线索。和其他同学一样,确定选题和找寻“新闻来源”是个令人苦恼的过程。当时的我从“熊爪咖啡店”转移到“同济大学食堂中毒事件”,最终又瞄准上了“塑料禁限令”,几经波折,许多宝贵的采写机会和时效性便在犹豫和纠结中丧失了。

其实,我们不必追求重大、深度的“社会新闻”,能将身边的小事或校园里的事件完整地报道出来,同样是值得肯定的。根据老师的提示,年轻人常用的“微博、微信”等app便是新闻线索的重要聚集地。此外,日常生活和惯习经验,以及教材之中提供的先例都能给我们予以启发。借助多元的信息渠道,我们要跳脱出固有的信息圈层和视角,多维收集和掌握身边的、校园里、城市中的时事,这些都能成为较好的素材。新闻班同学完成的“校园哈罗单车上新”“上海地铁静音令”“七宝夜市”“明日华城解封”,“闵行救助队的故事”等非虚构采写都是令我称赞、值得学习的选题。

优质新闻稿件离不开深入思考,正式采写前准备充分的预案很重要。 以我做的“禁塑令”为例,在各路媒体均有相关新闻产出的情况下,很容易陷入表面“宣传”做成肤浅的报道。在确定选题后,在跟同学的不停探讨和论证中,确定了两个子议题和备选方案,这关系到实地走访的地点、次数,采访的目标群体和采访方式。前期准备中,我也预想到了一些实际采访和观察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难题和不易实现的环节,针对不同的情况,我尽最大可能制定应对措施,以保障当天的采访能获得充分有效的信息。

采中:细致观察、耐心追问、善用“外援”

20201225日,我与陈老师联系后确认了“禁塑令”的选题。老师提示我,202111日当天赶去超市等场所,做一个现场报道。实际上,我的采访在1230日就已经开始进行了。在准备环节和同学在探讨的过程中,我就决心要做出一个跟媒体现有报道相区别的报道。我们准备先走访调查学校周边的小型商铺、超市和便利店以及集贸市场,因为预测此次禁塑令,大型商超作为行业重头,肯定是重点监察对象,其“塑料禁限”的执行程度应当不会存在较明显的问题。带着这一猜想,我开始了实地走访。果不其然, 闵行校区周边的便利店、超市、生鲜店铺和农贸市场对于本轮“禁塑、限塑”的知晓情况和执行状况参差不齐、令人担忧。在我实际走访的7个中小型超市中,仅有1家(全家便利店)实施了“禁塑”,大部分商家对此浑然不知。

虽然他们的执行力度令人不悦,但是我内心还是很开心的,因为这与我的设想完全一致,预案中的子议题可以成立。但是不久之后,待我仔细查看政府部门出台的《实施方案》和相关官方推文后发现,这些中小型超市似乎不属于本轮禁塑令的实施范围,这给了我沉重一击!同学也提醒我,没什么大不了,还有其他的准备呢,继续完成下去。

202111日一大早,我来到物美超市,将这里作为我走访的一号现场。我鼓起勇气、放低姿态,前去询问超市里的顾客。一遍遍地重复准备好的问题,但每一次我都能够收获或多或少新鲜的答案,这在当时令我很满意,但回去整理素材时才发现,过多的采访也许是赘余和不必要的,多个同类型的回应只会造成信息冗余,也直接给我的信息梳理带来了较大工作量。

当我在超市负责人处采访无果,难以发现其他问题时,关键人物出现了。当时正在超市门口打包物品的沈奶奶引起了我的兴趣,也正是她的举动帮助我聚焦到“连卷袋”的滥用问题上。采访中途,面对我的发问,她有些尴尬,于是不太愿意透露个人信息。但是我也不愿轻易放弃,于是我转移换题,询问她为何购买如此多的商品,怎么带回去?几番对谈后,她打消了“敌意”,我也收获了我想要的信息,便立马转场前往永辉超市。

中午11点,永辉超市络绎不绝,这场面跟物美超市完全不同。大量的顾客在采购生鲜、蔬果,而几乎每个人的手里都拿着白色的“连卷袋”。于是,我开始记录时间、拍照,在观察连卷袋的使用情况的同时,我也继续拦下不同的顾客进行采访提问。永辉超市似乎明白我的来意,在这儿恰好集中暴露出“连卷袋滥用”的问题。观察到一筒连卷袋被用完后,我上前询问另外一个关键人物——明明有自己带来的布袋,仍然超量拉扯连卷袋的王奶奶。就在这个采访中,我才感受到了老年群体的“敌对意识”和“话术技巧”。

很快,王奶奶便从我的提问中发觉我似乎披着“批判”的外衣在对她发起“声讨”。当然,这也确实值得我反思——面对各种状况,如何更好更恰当地建议问题。她用高嗓门、激动的肢体语言表达了她的理由,一副毅然决然、自信不惧的面孔。获得了“当事人”的信息后,我便开始采访超市员工。而永辉超市的收银员一开始便明确拒绝了我的采访,当我表示想要联系他们的上级负责人时,他们更是“严厉回绝”,甚至条件我离开。无奈之下, 我便站立在收银区域的外围,当一个观察者和记录者,心想,他们也不能把我怎么样。也正是在这时,我能够看到收银区的实况,计算排队长度和等待时间,评估禁塑令的实施情况。

午饭时,我有些气馁和委屈。整个上午的走访,虽然访了许多顾客,但都是具体实施方的外围人群,没能获取超市负责人的回应和表态,连卷袋的问题似乎也仅仅掌握了“表象依据” 。沮丧的时候,“外援”的力量便显得弥足重要。整个采访过程中,倪彬彬同学一直远程连线向我提供帮助。也正是她的鼓励,才能使我坚持前往下一处地点,也最终成功采访到了超市职能人员。

幸运的是,“连卷袋滥用”的情况同样发生在家乐福超市,我也得以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此外, 我搜集了许多关于“限塑令”“禁塑”“塑料包装危机”的新闻报道,从这些现有新闻中获取了另一子议题的灵感——餐饮外卖的塑料包装问题。于是我改变计划,不再继续到访小型的超市便利店,而是前往宝龙、万乐城商圈内的餐饮门店,观察他们对禁塑的实施情况。

细致的观察和耐心的追问,是实际采访和观察时不可或缺的要素,同时也是获取新视角、获得全面现实状况的法宝。保持自己的判断力,不要轻易放过现场每一处细节,哪怕是面对一次次无果的回应和糟糕的态度,我们也要坚持发问。此外,有一个小技巧就是——善用“录音”。 我在这次采访中,每结束一次采访后,立即找一个较安静的场地,仔细回想,将方才的提问与回答包括受访人的信息通过自述的方式录音记录下来,以供日后写稿时查找和转换成文本信息。

采后:勤勉修改、不懈优化,适时坚持己见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最终都要通过笔头来呈现。 我的成稿过程还算顺畅, 可能我自己也是做了很多心理准备的缘故吧,初稿提交当天, 我甚至做好了大删大改、补采修改的准备。但我又是担忧害怕的,一想到要重新经历那天现场的情景,便紧张兮兮。幸运的是,陈老师对我的初稿给予了正面评价。考虑到老师当时事务繁忙、难以抽身,我按照老师的修订思路,自行删减、调整逻辑顺序、精炼语言。我想说,我很珍惜修改的过程和经历。屡次修订这一过程是难能可贵的,以后真正从业很难有这样的机会。 认真对待来自老师、学姐的每一条修改意见,品度这些修订背后的考虑和理由,对比分析,总会有新的收获,这一过程也许是本堂课更看重和试图实现的教学目的。

作为采写的核心要义——怀疑精神和问题意识

胡适先生曾说过,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我想在新闻采访或新闻调查时,也应当把怀疑精神和问题意识作为核心要义和采写出发点,当然并不是将其固化为“圭臬”的意思。我个人认为,新闻采写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两种能力:提问的能力和怀疑的能力。

问题意识决定我们新闻产出的方向,没有问题意识,就可能会出现新闻稿件没有明确的导向。拿“禁塑令”的采写来说,就会难以抓住“具体执行和落地过程中”的不足和尚未做到的部分;而怀疑精神决定着新闻文章的深度,没有怀疑精神,即使抓对了问题也可能浅尝辄止、流于表象。为了使报道有新意、具有“社会议题”的色彩 ,我们还应多问自己几个问题:这一题材通常的写法是怎样的?别的媒体所采用的主题和角度是什么?还有没有其他的写作思路?拥有《娱乐现场》等新锐节目的北京有线电视,就条件记者发现创意,要每个人追问自己——我的选题角度“刁”吗?我的文字吗?我的标题“抓人”吗?我的导语媚人吗?我的片子别样”吗?

问题意识条件我们在进行新闻采写时不能浅尝辄止,要注重提问习惯与能力的培养,以自问自答、不停追问的形式进行思考,同时运用发散思维与求异思维,从而提高报道水准。这也昭示我们:记者不能简单地将采写视为看新闻、写新闻,要通过新闻事件的表面现象去观察、去思考,发现新视角,尽可能更广地去获取新闻事件的全过程,使新闻报道更加客观而全面、准确而有内容。

作为本学期的课堂实践项目,我想说,“禁塑令”的新闻采写某种意义上不是我一人的成果。现在看来,这篇稿件仍存在局限性和不足,例如未能继续追问监管部门、走访范围局限在了特定单一区域、“连卷袋”问题没能深入探讨等等,但这是我第一次独立的新闻采访和稿件产出,我想在这一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暴露的不足、得到的指导和建议是值得我珍视的,所以在此感谢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朋友们!最终,我想借助《青苔不会消失》书中的开篇语作结:用一种同样节制、朴素又内向的语言,在人性的地平线面前保持缄默,让不可言说的自行发声。表达,是我们唯一磨练的技艺,为卑微的力量,作无言的见证。


叶浩琛新闻采写作品链接:

上海“塑料禁限令”2.0:买不到的塑料袋,难堵住的“包装”洞

https://mp.weixin.qq.com/s/XqL1h2h42Dkju2V66ldkMA

阅读   726
 
08/12
2021
COMM
ECNU
 
按周 Week
传院
日志
08
Sun.
09
Mon.
10
Tue.
11
Wed.
12
Thu.
13
Fri.
14
S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