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网赌网址

教学与学科 > 卓越新闻 > 学生作业
学生新闻采写 • 札记 | 闪光的理想与朴素的专业主义
供稿:      2021-02-18

按语:

        2020年9月-2021年1月,19级本科新闻和18级本科播音班分别开设《新闻采访与写作》和《新闻采访》必修课,由陈红梅老师主讲。两门课程分别以2篇和1篇独立采写的新闻报道作品作为平时作业, 以学期采写札记和心得作为期末结课作业。

        经任课教师推荐, 从2021年1月起,本专栏陆续刊发两门课程的部分结课作业“采写札记”,讲述新闻采写背后的故事,也希望能给有志于新闻学习的同学们一些借鉴和思考。

闪光的理想与朴素的专业主义

19新闻 刘亦婷

        转眼间,一学期的新闻采写课程竟已走到了尾声。本以为到学期末再回想,自己采访中的细节可能都已忘得一干二净。但没想到,四个月过去,寻找线索时的迷茫与焦虑,撰写和修改稿件时的抓狂,定稿的满足与惊喜,每一个画面还能在我的脑海中像电影一般清晰可见。

        在还未进入新闻系时,我最期待的课程便是新闻采访与写作,可刚进入新闻系的第一个学期,最令我挣扎的一门课也是新闻采访与写作。这学期,两篇报道的定稿过程对我来说都可以称得上是“魔幻”,从中我既习得了采访与写作必须具备的硬知识,又被新闻系的每一位同学闪光的新闻理想和朴素的专业主义理念所浸润。

        我的第一篇报道是一个日常化的校内话题。但从寻找线索到现场采访再到稿件的撰写与修改,每一个环节都给我这个十足的“菜鸟”上了一课。

        这篇报道线索的发现真实地让我理解了“有些线索是养出来的”的道理。对于非时效性的问题类报道,记者要有耐心,等待问题的浮现。早在9月份,我就注意到了学校存在马蜂窝问题,可从新闻价值的角度衡量,这个话题做成报道仅具有新鲜性和趣味性,读者通过报道能获取的有效信息少,报道意义不大。但到了11月,马蜂窝已经九次出现在校园中,这个选题的信息量就明显增加。它不仅是校园出现了马蜂窝的问题,这种高频率复发现象背后的成因和现实造成的困扰都值得被关注。这时再进行报道,记者可操作的空间更大,选择的角度更多。

        从采访角度看,捣毁马蜂窝现场对我的行动力建议了极高的条件。在记者的采访中,有很多细节性的内容可以通过多次采访进行补充,唯独现场一旦错过,后期撰写稿件时就容易出现关键信息的模糊。因此,记者在现场一定要多听多看多问,在与他人交谈时,也要留心观察对话者和周围的环境,尽可能多地掌握现场各种信息,手、眼、脑相互配合,记下类似于人数、外貌、着装、动作、位置、时间等瞬时性的信息。凡是现场有的,不管后期稿件中能否用到,记者都要尽其所能地记录下来。

        对于校园马蜂窝这样一个小话题来说,深度的开掘极为重要,报道的深度能够反映记者的思路与能力。如何开掘报道的深度?我的经验是:遵循常识和结合采访。在马蜂窝问题中,帮助校园处理马蜂窝的消防队、校园里的同学是最显然的采访对象,而要探究马蜂窝频发的原因,专业昆虫学学者的看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我的实地采访中,保卫处每次都在现场维护秩序,同样需要表达意见的空间。 根据同学的反映,马蜂在校园中存在蜇人现象,所以也应访问校医院。这样,报道的内容得以明晰:马蜂窝频现的基本事实及原因分析,捣毁马蜂窝的现场,马蜂窝给校园人员带来的困扰,防范马蜂的方法。在这样一条主线的基础上组织报道,可以将大量信息有机组合, 而从读者角度也更具说服力和可读性。

        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 我在确定马蜂窝的位置、大小时,询问了宿管阿姨、消防队员、保卫处人员、同学四个方面。这种做法帮助我在两两信息不一时排除干扰信息,也增强报道的可信度。

        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可以灵活选择采访的话语表达方式,寻找合适的契机进行采访。比如我当时在现场采访保安的时候,观察到他年纪较轻,我就用一种聊天式口吻和他对话,尽量寻找我们之间的相似点,拉近距离。之前在宿舍区的采访也有两件事情令我印象深刻。为了精准找到进了马蜂的有代表性的宿舍,我去到清理过马蜂窝的宿舍楼内和阿姨聊天,当时阿姨无意间说到“六楼那边的小号宿舍都有进马蜂”,我就顺着她的话问“那是六零几的宿舍吗?”于是她马上就报出了几个宿舍号码,我顺利得到了我需要的信息。另一件是我到需要采访的宿舍门口,那个学姐的钥匙插在门上忘记拔了,我利用这个机会敲了门,顺理成章地和她们攀谈起来。这些真实的经历都丰富了我在面对采访对象时的应对方式。

        写稿与改稿的核心是信息的取舍。在撰写稿件时,由于本人是事件整体过程的亲历者和全部信息的掌握者, 容易认为自己文章中的每一个信息都是关键信息。但对于读者而言,信息的冗余和缺乏都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并降低文章的可读性。所以在表达时,要用读者能够理解的方式呈现很重要。 我一开始介绍马蜂窝位置和九次捣毁时间,简单列举,这使得报道给读者一种趣味不足信息有余的感觉;修改时,我更换了部分句子的语序,将时间信息按照月份组合,把原本杂乱的日期变得稍微有条理一些。对于我这样的新手来说,第一次写稿时可以先提取与事件直接相关的主干信息进行写作,再根据框架填充细节。

        刚接触采写的那段时间,我一直觉得要写就要写一个大话题,“搞个大新闻”,所以迟迟没有确定第一个选题。但在做完马蜂窝这个“小的不能再小”话题后,我对题材的看法发生了转变:新闻价值的确有高低之分,但记者对题材不该有偏见。 每一个选题其实都关系到部分人的利益,只要用心去调查,哪怕于现实无即时性益处,单纯的记录至少也能让事件的利益相关方留下属于自己的声音。就像老师在课堂上所说:“我们不能改变法院的判决,但至少能通过报道把事实尽可能真实准确地记录下来,在历史上留下一个痕迹。”马蜂窝的这篇报道从采访到定稿,我用了20天,过程中被室友几次笑称为“马蜂专家”。它的影响范围较小,但在采访中,我替宿舍区的同学们向保卫处反映了一些意见,也回应了他们的关于马蜂的疑问,提供了专业信息。这也是有价值的。

        我的第二个选题是一直想要做的非虚构题材。出于个人的性格,我对贴近人与社会的话题向来有着偏爱,但确定是否要写下这个故事,我前后还是经过了半个月左右的挣扎。我本人就来自一个小城,985废物引进计划、小镇做题家这些概念在2020年夏天出现时,我看过很多媒体的报道,也从中找到过共鸣。我感慨于文字的力量,因为那些迷茫和焦虑的真实感都是只有亲身经历者才能体会的。可也因为我的相似经历,我害怕自己不能做到“进得去,出得来”,不停写写停停,最终还是完成了这篇报道。在我此前阅读过的报道中,绝大多数媒体都是将这些青年作为一个群体,对他们的困境进行宏观分析,给他们贴上群体性标签。事实上,在我的成长认知中,小城青年们的生活有着比这更多的面向,我希望通过我的笔记录下最真实的细节,用故事去还原一个鲜活的人,更具体地探究他们的心理状况与现实处境。如果说第一篇报道的采写经过更多地锻炼了我的实战能力,那么这第二次尝试则让我对新闻专业主义产生了更多的思考。一直以来,我对自己的期许都是做一个兼具“冷眼与热心”的人,在报道中既能用冷静的笔触客观地描述、记录社会现象和问题,也能用热心体察社会的温度。我对于专业主义的这种朴素理解让我在这次采写中尽量克制自己的情感,将更多地倾诉空间留给对方,做好一个记者,而不是“评论家”。

        认真复盘两段难得的经历,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第一篇报道我足足修改了八稿,在不停的补采、删减和调整结构中,当时的我对自己的能力和未来发展道路都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但现在回想,我发现自己从第一次采访时的畏畏缩缩,问一个问题要打好几遍腹稿变成了后来补采中的张口就能和对方交流,实践技能得到了明显提高。同时,在我两篇报道的采写过程中,不少同学在朋友圈和课堂上分享了自己的采访故事,我在同学们身上,看到了理想的闪光和朴素的专业主义信念,为弱者探求真相的坚持与执着、为民维权的无畏与勇敢还有对不平凡的“普通人”生活的叙说。很难说,今后我们中有多少人会成为专业记者,但至少在此刻众人都在用自己最真诚的心进行社会调查,为有需要的人发声,记录下生活中积极美好与艰辛沉重的两面。新闻采访课,是我作为一名新闻学子在专业领域的初次尝试,我在实际的采写中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也增长了实践本领,而课堂上所传递的价值观念同样会成为我今后学习、工作生活中值得回味的财富。


刘亦婷新闻采写作品链接 :

小城青年的迷思:付出不再带来底气,家庭与社交造成双重压力

https://mp.weixin.qq.com/s/bsYIVR4mXZFcMB3_iv4qsw


消防车九进闵行校园,本科生宿舍区马蜂窝频现,专家解释或与疫情有关

https://mp.weixin.qq.com/s/Gw1-wzOzDsDgAsC0KSpE5A



阅读   690
 
08/12
2021
COMM
ECNU
 
按周 Week
传院
日志
08
Sun.
09
Mon.
10
Tue.
11
Wed.
12
Thu.
13
Fri.
14
S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