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网赌网址

教学与学科 > 卓越新闻 > 学生作业
学生新闻采写 • 札记 | 做一个有力量的记者
供稿:      2021-03-24

按语:

        2020年9月-2021年1月,19级本科新闻和18级本科播音班分别开设《新闻采访与写作》和《新闻采访》必修课,由陈红梅老师主讲。两门课程分别以2篇和1篇独立采写的新闻报道作品作为平时作业, 以学期采写札记和心得作为期末结课作业。

        经任课教师推荐, 从2021年1月起,本专栏陆续刊发两门课程的部分结课作业“采写札记”,讲述新闻采写背后的故事,也希望能给有志于新闻学习的同学们一些借鉴和思考。


做一个有力量的记者

18播音  李文倩

        本学期我写的新闻报道是《上海新限塑令执行首日:大型商超已严格落实,部分商家仍需落实政策》,其实回顾整个一学期的学习,新闻采访真的让我收获了许多,第一次对整个新闻采访有一个直观且直接的认识,且在一次次实践中收获了更多的知识。接下来我将为分为四个部分来具体谈下自己的感触。

        (一)前期准备

        关于上海新限塑令,这是一个具有较强时效性的新闻报道,我当时给自己预设的即当天去采访,当天就将采写稿子写出。在前期准备过城中,我主要是查阅了有关“限塑令”的相关文件和背景资料,并去尽量了解它整个的来龙去脉,例如从06年就开始实施,新限塑令和原先的有什么区别,以及发现在限塑令执行过程中,不同主体之间的条件也是不同的,例如像是农贸集市等是尽量在2023年前完成,而其他的商超、书店等是于元旦就开始试行限塑令。因此在查阅资料的同时,我也开始构思自己整篇文章的大致逻辑,即介绍不同主体间的限塑令执行情况,我自己是分成了三个部分——医药店、大小型商超以及餐饮店等,同时也在想是否会出现盲区,以及能否去试着探讨其中出现的原因。另外,我们会发现限塑令正式在1.1号开始执行,那之前的过渡阶段这些商超又是如何做到的?也是我想在采访中想要得到的信息。其实整个整体的思路,也是按照老师课上所讲的那样“理清采访思路——明确需要采访的场景和人物——选择采访对象,列出采访提纲——充分运用资料——其他准备”这六个方面去做到的。

        (二)采访过程

        整个采访我是将它大致划分为了两个对象,即工作人员和顾客(路人随采),并按照不同的主体:大小型商超、餐饮店等进行采访。我是于元旦当天中午十二点就先后出门了,走访了像是永辉超市、欧尚超市、家乐福以及大润发等大型商超,还有位于东川路等13家餐饮店。

        印象很深刻的有三点,一是采访并不是按部就班,可能很多时候需要一些小技巧,来跟采访对象“套近乎”,学会灵活机变。因为我于下午到东川路和沧源路的时候发现,当我第一次向那些快餐店老板咨询限塑令这个消息的时候,他们大多是不愿意浪费时间跟我去回答的,甚至有些就直接叫我离开,说是干扰到了自己的日常售卖,于是我就在后面几次试着转换一种身份即“消费者”,我一共是采访了13家餐饮店,差不多当天都买了他们13家各自餐饮店的小吃,像是豪大大鸡排、手抓饼或是山东煎饼等,然后在买的过城中试着和他们以聊家常的方式去谈到限塑令,那这个时候他们会很愿意告诉我自己的真实想法,有的会跟我说对于他们这种移动小型餐饮店来说,实际上执行限塑令的成本是较大的,而这种早餐或零食的售卖往往利润达不到相同的效果。

        其实之前我自己第一次和老师确定的选题是“校园代取现象”,当时也差不多做了半个多月的调查,那个时候的采访对象多为我们华师大的学生,可能很多时候是不会存在较多的被拒绝的状况,例如我们直接加一个微信,说自己是传院的学生需要进行一些采写调查,那众人都会很配合你,但是这次我在学校外进行限塑令的采访时,会很明显的发现校园内和校园外的采访环境是完全不同的,甚至可能会让你感到不友好和无力感。我当时走访的物美大卖场进去采访相关的工作人员,几乎是直接被轰出来了,其实自己当时真的难过了很久,也不想放弃,就后来还是第二次默默的又进到大卖场里面,假装一名顾客去购买东西,再悄悄观察他们的购买习惯来进行采访。又或是路人的随机采访,并不是你所想象到的那么顺利,因为是新年的第一天,无论是哪个商超里面的人都是非常多的,且你会感到众人都具有一种忙碌感,不会想停下来接受你的采访,我当时是直接蹲在收银台那边,看到一个就问一个,“您好,我是华师大的学生,正在进行一个限塑令的调查,想问下能否耽误您一分钟的时间接收下我的采访”,可能有的顾客会礼貌的说声抱歉自己的时间不够,有的会直接给你一个白眼,当时那个瞬间自己还是很难过的,就是不知道怎么去开口,所以在超市门口真的蹲了很久。所以我想下一次的采访我还是会学会更”厚脸皮“一些,同时更加踊跃地开口。

        二是当你之前所规划的采访预期与事实不相符合的时候,需要去灵活调整思路,来选择一种最佳的文章表达方式。其实在我采访之前,对于“盲区”这个板块我并不是抱有很大的期待,自己之前会预设说应该每一个大小型商超都会严格执行,不会存在有很多的商超或是其他门店不愿意去做,而之前自己也查阅了相关新闻报道,像是网络上的主流媒体大多都是聚集在执行程度上,很少有报道有哪些盲区的存在。我是到了物美大卖场和比斯特工厂中心才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大小型商超都会严格执行限塑令,甚至在闵行区绝大部分都是没有执行,当时着实是把自己惊到了,因为这个结果是完全出乎了自己的意料和当时预设的行文结构,所以下午的时候很慌张,后来好朋友史承杰和陈亦智打电话安慰我说,其实那就可以换一种思路,我们去探讨它盲区具体的状况以及为何会出现盲区,这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于是就有了文章的第二部分——“执行盲区,小型商超和餐饮店未明确后续操作。”

        三是尽量精细化,具体化,有些细节可以以数字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读者也更能直观的感受到整个行文思路。当时想的是不光是大小型商超对于限塑令的执行情况,同样顾客们的执行力度是怎样的,他们会随身携带环保袋嘛?还是会继续选择塑料袋也是我想要观察的一个点,于是在当天下午快三点的时候,我在物美的收银区和自助付款区观察了半个小时,在来往的21位顾客中直接记录,我发现实际上只有2人自带了购物袋,而其他人都选择了超市所提供的有偿塑料袋。这样直接的数字化观察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即对于盲区的对象也扩大了,而且在报道中我会发现,我直接将这样的数字摆出会更具说服力。

        (三)反思与思考

        其实在自己的这篇报道定稿完成之后,我发现在传院公号上也有几名同学写了类似相关的题材,同时像是界面新闻也在第一时间推出了有关限塑令的报道,因此自己也做了绩点小反思和思考,若之后再有第二次新闻采写的机会,可以用得上。

        其一是报道范围的全面性。界面新闻同样在讲述限塑令的时候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主体,例如界面新闻所发的《上海商超元旦起不提供一次性塑料购物袋,编著购物袋价位从0.3元到39元不等》。在这篇报道中,记者对像是喜茶、沃尔玛、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各大店铺,实际上它是覆盖的很全面,每一个规定的主体都有所涉及到,而我自己当时在采写的时候有很大的遗憾就是在于像是菜市场或是麦当劳等快餐店并未进行相关的介绍,只是将主体放在了小型、大型商超以及餐饮店的上面,缺少了一些细节的主体,所以跟界面或是上观新闻比起来,可能会显得有些稚嫩。我想若下一次再写相关类型题材的报道,且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我会再次理清每一个行为主体,并去尽量做到报道的全面性,把一个主体都采访到,将资料完全理清。

        其二是写稿文字上的生疏,对于采访对象话语的引用不够精炼。就像是老师在微信中告诉我修改的意见那样“行文,特别是引用的话,要精炼“。第一次晚上九点钟交给老师初稿的字数是快三千字,当时对于采访对象的引用,我几乎是全盘将他们的内容直接复制到文章当中,而这导致的候后果就是作为读者往往会抓不住你所想要表达的核心,若你在文中的两个采访对象所引用的内容是相同的,那它的意义何在?所以在第二遍的修改当中,我是从三千字直接删减到了一千七百多字,更多的是在采访对象引用中,将他们的话语精简化,即我每引用一次,都在内心问自己,引用的目的是什么?读者是否真的能够读懂。所以若再有采写的机会,在后期的文字梳理整理中,会提前将一些碎片化的口语表达删掉,并在各个采访对象的语录中进行相应的取舍。

        其三是背景引用的技巧。其实在我初稿当中对于限塑令这一规定背景的引用,我是将当时规定的内容直接挪用到了报道中,字数约在300-400之间。后来在当天的修改意见中,老师也提到了其中的背景简介必须精简,同时也可以穿插到行文当中。后来在好朋友史承杰、陈亦智的帮助下,他们也告诉了我一些如何写作的技巧,于是我将前面一大段背景简化成了一句话,穿插到了报道的第二部分。例如“按照最新的实施方案,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同样也禁止使用塑料袋,但记者走访了位于东川路和沧源路的13家小餐饮店看到”。这也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即在新闻采写过程中,并不是一味地搬运文字或是自己所搜集到的背景资料,我们需要去思考,如何将它灵活放置在文章中并具有结构性和逻辑性,同时文字需要精简再精简。

        其四,做采访时的设备准备。其实在采访过程中自己也是遭遇了一些突发状况,印象很深刻的是,当时我在永辉超市外面对一位买完东西的顾客进行随机采访的时候,因为我是用手机直接录音再转成文字的,所以可能在笔头记录上没有那么详细。可当时手机放在口袋里,导致采访完之后回听效果往往会有很多嘈杂的背景音,直接致使当时和别人对话的内容全部作废。这也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示,即若之后再次采访的话,需要做好两手准备,不要觉得有手机就可以转文字,还是需要同步用笔记下关键词以防万一。其实采访会有很多的意外情况,像是他人拒绝接受你的采访或是你调查的效果不如自己所预想的那样,那这个时候我们就得学会随机应变,去正确处理,绝对不能轻言放弃。

        最终也算是一点遗憾,其实我觉得整篇文章若再能改进的话,不光是主体范围的扩大,或是提前几天进行限塑令的过渡期执行情况调查,我们也可以朝着深度报道的方向去走,比方说去探讨限塑令给那些小型餐饮店带来的影响,以及之前的塑料生厂商他们又是如何过度的?其实不光是现象的报道,这里面还是有很多内核可以去深入探讨和调查。

        (四)后续随想

        最终想抛开专业层面本身,单纯从个人情感上总结下这学期的新闻采访课。新闻采访这门课似乎是自己一直在期待的,记得大一刚入学进行播音专业复测,老师问我说“你以后想做的职业是什么?”,我说以后想做一名出镜记者,当时对于记者的概念或是向往模糊于初中读柴静的一本书《看见》,她走访了很多地方,从采访艾滋病患者,到非典最初的记忆,那个时候就喜欢记者用自己的声音或文字去发声的感觉,也觉得那样的语言是具有力量的。

        后来到了大学中,我想自己与记者或是新闻采访最接近的两次实践经验。一次是在课堂中跟着老师去学习新闻采访的相关理论知识,再去自己单独做具有时效性的报道——限塑令,另一次就是新冠疫情期间,因为自己也困在武汉的家里,就跟着娱志公众号去采访当时疫情的状况,也是第一次觉得感受到了一种新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觉得自己有这样的义务去采访调查好当时武汉发生了什么,经历了什么,再去告诉给众人,后来也觉得好像众人去做更像是一种“坚守”与“责任”。

        这学期的新闻采写中,我也看着自己的好朋友们是如何准备的,像是史承杰做的那篇报道《上海一重点中学高三女生投河身亡,班主任表示从未怼其批评》,他其实在采访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也跟我们说了好几次自己感到了一种无力感,甚至跑了好几趟派出所去获得第一手信息,其实自己也曾跟他探讨过为何要做这样一个颇具难度的选题,他说“想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又或是彬彬做的关于直播电商的深度调查,一次又一次的隐性采访,这些其实都很触动到我自己,也告诉了我如果以后再有这样一次机会,我该秉持着怎样一种心态与信念去坚持下去。

        其实无论是怎样的新闻写作,或是事件报道还是人物专访还是非虚构行写作,就像老师在第一堂课上所强调新闻的真实性一样,“可能以后你们会遇到很多挫折,但是要记住你可以有说不出的真话,不可以说假话。”又比如永远保持着独立思考的习惯,又比如永远怀揣着对新闻的一份热爱,哪怕知道它有时候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子光明,又比如对整个社会永不停止的关怀,去传递一份温暖或是警示,我想哪怕这门课结束,这些都会一直影响着我,也让自己更想要去成为那个“温柔而有力量的记者”。


李文倩新闻采写作品:

上海新限塑令执行首日:大型商超已严格落实,部分商家仍需落实政策

https://mp.weixin.qq.com/s/SdyNMybqtR3Dq1RlUZSpyw

阅读   595
 
08/12
2021
COMM
ECNU
 
按周 Week
传院
日志
08
Sun.
09
Mon.
10
Tue.
11
Wed.
12
Thu.
13
Fri.
14
S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