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网赌网址

新闻中心 > 学院新闻
学生新闻采写|六十五载游人络绎笑依旧,鸟兽栖园继往开来盼新途
供稿:      2019-01-07
六十五载游人络绎笑依旧,鸟兽栖园继往开来盼新途
上海动物园里的“辞旧”和“迎新”

迈入2019年,距离上海动物园的六十五周岁生日只有五个多月的时间了。新年首日,尽管最高气温只有6℃,拖家带口来动物园参观游玩的市民游客仍然络绎不绝。节日洋溢着“辞旧迎新”的美好希冀,对于身处行业“图新图变”时代变迁中的上海动物园就更具一份现实的意义——过去和现在,在这片陪伴几代人成长的鸟兽栖土上相汇,成为记忆和视线的交点;而动物园的将来,则要靠更多人思维上的“新”转变,来年走“心”途。


迎新年——笑声朗朗飘满园,投喂“大戏”再开年

2019年1月1日上午11点,冬日已然高挂,但站在公园门口的广场还是可以感受到阵阵寒意。根据上海中心气象台1日5时发布的消息,元旦节的气温虽较前几日雨雪天气时有所回升,但全市的最高温度也仅6℃。尽管如此,情侣结伴、举家出行的游客仍从大门外源源不停地走入,大多有说有笑,神情轻松。过往热门的动物展区,随处可以听到孩子们响亮地朗读着解说牌上的动物名称和内容——亲子间的追逐嬉笑,为冬日更添了一分家庭的温暖。

元旦节低温难挡游客热情。(孙浩峰 摄)

大熊猫馆是动物园最具人气的地方,16年4月离川抵沪的“星二”和“雅二”早已成为最受普通游客欢迎的“明星”。两只“国宝”坐在室内的木质栖台上,大口咀嚼着翠绿的竹叶,全然不在意玻璃幕墙另一边注视着它们的三十多双眼睛。

下午2点,上海动物园微信公众号显示实时在园的游客人数为“4636人”——虽距动物园其他法定节假日创下的顶峰客流仍有不小的距离,但较平日已非一个小数字。每当逢年过节,对于为动物园服务了5年多的资深志愿者陈鸣来说,除却喜庆,也多了一份对公园圈养动物命运的担忧。六十五周年纪念在即,见证数代人成长的上海动物园今非昔比,而志愿者们所面对的过往游客,却大多还停留在对动物园的“最初认识”。“(他们觉得)能喂能撸,就是好动物园。”话语间透露的无奈,在面对假日里高潮迭起的不文明游园行为时,转变为无力和麻木——传统的口头劝阻,对于这些“有计划”的投喂大军,收效胜微。

2016年落成的狐猴岛,其开放式的设计是现在动物园行业公认领先的模式。在正常管理运营情况下优势颇多的生态展区,却也在不经意间为游客投喂带来了便利。元旦节中午12点左右,一名身着墨绿色外套的男子将手提袋中事先切好的胡萝卜条分给同行数人,在狐猴岛前上演投喂“大戏”,自导自演,惊呼连连,全然不顾一旁显眼的“禁止投喂”标记——这样自说自话的“好戏”时不时在动物园的各处轮番上演。

身着墨绿外套的男子正在投喂。(孙浩峰 摄)

1993年因游客投喂食入异物、造成意外死亡的长颈鹿“海滨”是上海动物园最具代表性的投喂“受害者”。游客擅自投喂,轻则导致圈养动物健康失衡,重则病从口入直接导致死亡—— “爱它就不要喂它”的口号似乎并未唤起广大游客的重视和反思。

长颈鹿“海滨”纪念处的生平介绍。(孙浩峰 摄)

新的一年,许多游客却依然固守旧的观念,以“动物投喂”为代表的不文明游园现象已然成为一个顽固的老问题。多年负责科普工作的上海动物园宣传教育科科长潘秀文谈到这个话题时,深感观念转变不易:“游客欢声笑语涌入动物园,又嬉笑着离开。在大多数游客心中,动物园还只是停留在一个娱乐场所的层次。”在当下行业剧变的时期,对“旧”思想的革“新”,成为上海动物园发展的主旋律——对于身处动物园事业里的人们而言,肩上责任沉重,方方面面的“辞旧迎新”是手上的工作,也是心中的期盼。


别老友——“版纳”一生终于此,身后再引论与思

回顾过去的一年,大象“版纳”的离世是上海动物园最大的新闻。自1972年起,四十六年的陪伴,她见证了几代人的童真时光,也成为人们脑海中的记忆符号。

冬日树影稀疏,“版纳”生前居住的象房显露真身,这是上海动物园历史上的第一座永久建筑。这栋颇具年代感的大房子,由外及里,承载了无数的回忆——描绘大象家庭生活的瓷砖画和玻璃窗沿的红色雕花是今天仍可以看到的历史,而 “版纳”在这里所度过的大半生旧时光,都只能到记忆中挖掘鲜活的片段了。印在园徽上的“版纳”当之无愧是动物园的象征,与许多她的同类默默无闻地离去不同: “版纳” 11月25日离世的消息一出,在许多人感慨时光飞逝,寻找回忆、表达哀思的同时,也引发了一场关于动物园伦理的大讨论。

象房是上海动物园历史上的第一座建筑。(上海动物园 供)

伦理的争论是与动物园同生的老话题。对于许多人眼中的老朋友“版纳”,追忆其坎坷的一生更带着人文关怀的色彩。光明日报在微信公众号“光明夜读”栏目发表了一篇题为“别了,大象版纳,愿你来生自由——写给一头病逝的大象”署名“周梦爽”的煽情吊唁文章,并配有播音员朗诵的音频版本,点击量迅速破万;另一篇发布在微信公众号“山河小岁月”,题为“愿世间再无版纳”署名“阿舒”的文章,更加详细地记述了“版纳”作为野象被人捕获、用作动物园展示的历史,收获 “100000+”的浏览量。由此引发的理性讨论的核心,集中在动物园该不该用不人道的方式获取和养育动物。

印有大象“版纳”形象的动物园出版物和“捕象记”连环画。(孙浩峰 摄)

作为同名连环画和纪录片“捕象记”的主角,版纳身世的确是特殊的——北京师范大学在读生态学硕士周方易确认了这种说法:“以动物园展出为目的来进行捕捉的亚洲象,(在国内)‘版纳’是唯一一头。”自2017年底起参与中国动物园协会亚洲象的谱系完善工作开始,周方易对于动物园圈养大象的历史了若指掌——作为动物园行业发展中的亲历者,他认为不能简单地将七十年代发生的历史事件作为评价今天动物园的主要依据。“捕捉野生动物用作展示现在已经被时代抛弃,但在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特殊历史时期下,‘捕象记’记录的是一次成功的经验。在当时对于中国动物园,乃至说中国社会发展,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五十七年的寿命,对于一头圈养大象而言已经属于长寿。”周方易不认同“版纳”芳华早逝的说法,但谈到“版纳”早夭的子女,他坦言这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难题。“我觉得影响圈养亚洲象健康状况和繁殖率的最大制约因素还是运动量的问题。”这是他多年调查研究的结论——而现阶段要讨论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受制于当下动物园面临的现实因素,多少属于“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尽管存在瓶颈,周方易希望人们考虑到动物园在科普教育功能上无可取代的意义:“一个鲜活的动物远比一个标本和一堆文字更能打动人。”——这就需要在尽可能保障动物园圈养动物健康的同时,实现人工种群的自我维持。“现在协会在酝酿组织和编写圈养亚洲象的福利条件,同时筹建种群管理工作组,但目前这些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

作为一名大象研究者,周方易自幼就热爱这种长寿而智慧的动物。“‘版纳’一生为动物园的自然科普教育做了很大的贡献,我们应该感谢它。”

对于动物园人,新的工作内涵,都是在既往与动物打交道的过程中去逐渐改变和发掘的。


忆往昔——新思引领新气象,用心动情每日行

上海动物园的饲养员金俊师傅是工作27年的老职工了,来到企鹅岗位13年,她现在多了一重“科普讲解员”的身份。自去年2月5日首秀以来,“企鹅漫步”已经成为上海动物园最有特色的科普项目之一,而这一切都源于金师傅和徒弟张培二人多年的精心管理和酝酿。

在企鹅展区后台的饲养员休息室,谈起她和企鹅之间的生活点滴,金师傅兴致满满。戴着黄色的胶质手套,她一边麻利地将为企鹅补充营养的各色药片按碎,填充进碘液消毒过的小黄鱼腮部,一边笑着介绍起企鹅的口味偏好。“青占鱼是它们最喜欢吃的,这样长长的一条,嘴巴上有个短枪,和你们吃的秋刀鱼很像的;小黄鱼的适口性差一点,排在第二;它们最不喜欢吃的是沙丁鱼,太硬了——但是这个可以补充微量元素。你平时见到过沙丁鱼罐头,整条的大概还没见过。”

金师傅早在2013年便开始着手对企鹅的行为训练了,她坦言驱动她的是一颗好胜心。“来动物园工作,你说是为了钱吗?当然是的,人要吃饭,没人不爱钱——但是动物园不会因为我多做了这些工作多发一分钱给我,这是一种荣誉感。”朝夕相处,26只企鹅的脾气,金师傅早已了然于心,她根据自己的实践得出了一套管理方法。“犟人犟办法,好人好办法”——照顾企鹅在她心里就像照顾小朋友,需要情感的沟通和投入。

金俊师傅和她照顾的企鹅们。(孙浩峰 摄)

回忆早年和海狮海豹一起工作的那段经历,金师傅有些感慨。她曾在动物园业务承包初期,挑起了海狮表演馆馆长的大梁,一手创造了上海动物园的“海狮表演”。“在1994年,大人一块,小孩五毛。我们第一年就做出了十三万六千块的收入。”那个时代动物表演受欢迎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我们那个时候是非常艰苦的,早上九点钟做到晚上六点钟,中间几乎没有休息。假期的时候,一天要表演五六十场,到最终海狮连撑都撑不起来了,就是累到趴下。”今天回头来看,她直言训练表演动物,“真的是一件很严酷的事情。”

她至今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和海狮打交道的场景。“我的师傅喊我一个人走进笼子,然后他‘啪’一下就把门关掉了。那个时候我们的海狮叫‘小黑’,300多斤的大块头,从水里窜出来面对着我,发出‘呼呼’的喘息声。我当时是真的怕得不得了,训练海狮真的是有危险的工作。”

“海狮是很暴躁的动物。夏天的时候它觉得很不舒服,不配合表演。那个时候就关到池子里,停食一天。”“训练的时候,手里要拿一个棒子。海狮对你‘呼呼’喘息,就是不服你。这个时候一定要对着它的鼻子,稳准狠地一棒子下去,打到它痛,逃进水里。”

2005年,金师傅离开了海兽馆,她的观念随着行业的发展,逐渐发生了变化。2010年住建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动物园管理的意见》,作为动物园主管部门条件整顿各类动物表演——上海动物园的海狮表演也就此成为历史。

目前被弃用的海狮表演馆。(孙浩峰 摄)

在金师傅绘声绘色地讲述过去的时候,一旁的徒弟张培听得津津有味——这是第一次听她师傅说起这些陈年往事。回到饲养企鹅,金张师徒的薪火相传,是上海动物园动物科饲养员“师傅教徒弟”的传统。金师傅坦言,她师傅那一辈饲养员,是没有明确地保护动物、科普教育的想法的。“对于老早的饲养员,安全是第一,不要养死动物是第二,动物繁殖是第三——其它就无所谓了。”

动物园工作的传承,对于金师傅而言还有一种家庭意味。27年前,金师傅跟随她阿姨的脚步,成为了一名上海动物园的饲养员。这27年间,她在动物园觅得如意郎君,结婚生子,把孩子抚养成人——2017年,他们的儿子也进入上海动物园,和他的父亲一样,在繁殖场饲养老虎。2020年,金师傅就要退休了,走在科普工作潮头的她抒发了“新”一代饲养员的“豪言壮语”:“到时候我可以很自豪地讲,我开创了上海动物园的‘企鹅漫步’。”目睹公园二十多年环境越变越美,她感受到由衷的骄傲,也期盼更好的明天。

“我非常感谢动物园给了我一个施展的舞台,也感谢它给了我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我们动物园马上就要65周年了,我希望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尤其是在科普教育这一块,为动物园带来好的‘新变化’。”


眺前路——六十五载旧时路,新途心走始向前

2019年,“80后”饲养员许明蕾将会迎来在新岗位工作的第四个年头。2015年9月新建的生态化金刚鹦鹉展区落成,面对新的岗位,新的条件,她在一开始也感到迷茫。“其实刚去那个岗位的时候,我是一脸‘懵圈’的。和传统众人认识的饲养员的工作内容不同,我们不仅要打扫和喂食,还要丰容、讲解、训练、互动,我一开始也是不懂的,都是慢慢自己去学习。”

2017年,许明蕾带着她训练的金刚鹦鹉飞往羊城加入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向观众诠释动物园“丰容”的内涵,摘得了二等奖。此后,在和游客的日常讲解互动中,面容姣好的许明蕾被小朋友亲切地称为“鹦鹉姐姐”。

许明蕾向记者展示2017年参赛时的录像。(孙浩峰 摄)

“我们动物园‘丰容’工作的起步很早,这个概念是2007年美国华盛顿动物园园长来访问的时候带来的——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改变圈养动物的生活条件,减少动物因无聊产生的刻板行为,属于我们动物园饲养人员的技术工作。”

开放式的金刚鹦鹉展区,设置了各种可供鹦鹉攀爬的设施,以适应其作为攀禽的野外习性;而鹦鹉从乘有食物的小机关中取食的有趣场景,让游客在赞叹鹦鹉五光十色的飞羽之余,惊讶于它们的机智。

“通过模拟动物在野外的生存环境,尽可能地根据动物的习性全部它们的福利标准。这种硬件上的全部,对于游客的观赏来说是很大的改善,同时对于我们饲养员的软实力也有了新的条件。通过科普讲解,对公众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2016年落成的生态狐猴岛。(孙浩峰 摄)

面对现实存在的游客不文明投喂,许明蕾坦言,开放式展区带来了更大的投喂风险,因此她会在科普讲解的环节专门介绍饲养团队为鹦鹉精心设计的食谱,以期消除游客认为动物吃不饱、吃不好的偏见和误解。

“观念的改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缓慢过程,这不仅体现在我们动物园自身在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改善,而且需要我们在科普教育上花更大的功夫。除了针对不文明行为的劝阻,我们已经做了许多其他的尝试,但目前效果都还不太理想。”

新的一年,各行各业、每家每户都期盼来年顺利,承载最美好的期盼——“鹦鹉姐姐”许明蕾今年除了要在岗位上继续坚守科普教育的阵地,还将要升格为“鹦鹉妈妈”。

对于动物园的公共事业,前路还远未走到尽头。对于动物园人,这份“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景更多的是对于自身工作的勉励——但这份愿景的实现,要靠的是每一个参观的游客多用“心”感受动物园的“新”变化。

光阴荏苒,上海动物园在见证许多人成长的同时,自己也在成长。在继往开来的时刻,一座动物园的成长也期待被市民和游人看在眼里,留在心里——在年复一年的欢声笑语中,多带走一些温暖和感动。

新的一年,公园“辞旧迎新”;六十五载,一道“心”走“新”途。

文:  孙浩峰  17新闻
阅读   5714
 
08/12
2021
COMM
ECNU
 
按周 Week
传院
日志
08
Sun.
09
Mon.
10
Tue.
11
Wed.
12
Thu.
13
Fri.
14
S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