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网赌网址

信息公开 > 团学工作
守望远逝的精神家园 探索会昌非遗传承之路
供稿:      2018-12-08

2018年,在赵路平副教授的带领下,十大网赌网址师生5人奔赴江西会昌,开展为期一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通过实地调研和对政府工作人员、非遗传承人的深度访谈,对会昌9个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传承状况进行调研分析。



赣南客家匾额习俗、会昌藤器制作技艺、赖公庙会、会昌踩鼓、会昌山歌、畲族摆字龙……每一种艺术的诞生,大都是地理资源的禀赋和人们生活智慧的结晶。会昌位于江西省东南部,客家人口占95%以上,极深的客家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使她既继承了古代正统的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土著文化。


现状:现有各级非遗84项 传承情况喜忧参半

目前,会昌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非遗项目6项,市级非遗项目14项,县级非遗项目63项,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已基本建立。然而,具体项目的发展却存在明显的不平衡。

据会昌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曾敏介绍,民俗类非遗项目如赣南客家匾额习俗因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参与度高,保护力度大,传承发展得较好;传统技艺类项目如会昌藤器制作技艺,传承范围较广,加之近几年以企业、家庭作坊等为载体传承开创了“非遗+扶贫”模式,取得较好效果;然而,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曲类项目如会昌山歌等却因难以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传承保护工作受到制约。

不仅项目之间发展存在不平衡的现象,部分非遗项目出现了“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传承困境。产业链不完善、后继无人、知名度低、市场狭隘、创新不足、缺乏宣传等依然是会昌非遗不可逾越的“瓶颈”。



乱象:“快消品”市场紧俏 谁还关注传统技艺

从选藤、浸藤、破藤、拉藤(刮藤)到钉架、编织、上漆,会昌藤器制作的7个环节全部由手工完成,每道工序都并非一朝一夕能够习得,有些步骤只能靠长期从事漆器制作的师傅凭经验来完成。也正是因为工序繁多、制作时间长,且为全手工制作,见效慢,从事这项工作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尽管从目前来看其发展尚能维持,然而从长久看却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会昌藤器制作技艺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文平清告诉记者,“现在市场上很容易买到机器生产的藤椅,那些流水线出来的椅子色彩鲜艳,一把的价格是50多元,但是我们做的手工藤椅样式比较传统,价格要贵一倍。普通人根本不会选择我们,他们也不会在乎椅子是不是传统手工技艺做成的。” 


70岁的肖天长,是“赣南客家匾额习俗”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他认为,虽然目前会昌的匾额市场依然庞大,但市场乱象也使得传统手工技艺愈发难以生存。“纯人力制作的匾额制作周期比较长,成本高,从规制到仪式都有一套独特的程序,而市场上的匾额现在更多的是用电脑刻字,很多制作者连最基本的习俗都不了解,只追求商业利益,但却有很多人去买,他们图的是又快又便宜。”



关键:传承的不仅是技艺 最关键的还是人

据曾敏介绍,目前,会昌县有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名,县级代表性传承人42名;传习所15个,传承基地何传播基地各2个,分布在县城(文武坝)、麻州、周田、筠门岭、洞头等乡镇。11位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目前已带出徒弟320余人,他们当中有一些也已开始授徒传艺,试图将技艺代代传承。

然而,传承基地的分散和传承人年龄的普遍偏大使得非遗传承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处在口传心授、随机随意的状态,加之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工艺工序复杂、学成周期较长,大多数项目远未产业化,不能带来稳定可靠的经济收益,因此,年轻一代不愿入行,传承人的子女也不愿继承祖业。

“这几年,国家出台很多政策,政府部门也会经常下乡来了解情况,想尽办法帮助我们发展。但我们做这些其实说白了还是我们自己热爱、有兴趣,不是为了赚钱。要从赚钱上来说,从事这一行确实没前途。” 会昌山歌的传承人何良清告诉记者。


会昌汉调传承人张起生同样认可这一观点。今年,他18岁的外孙也已来到上海求学,读的是计算机专业。他表示,“我的徒弟中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37岁,没有更小的了,想赚钱的都去广东、厦门打工了,没几个年轻人愿意拿它做事业。”而学习会昌汉调,也并非只是简单学会某一乐器,其中蕴含的文化才是精髓。

“会昌汉调是客家丧葬婚娶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民间乐器淋漓尽致地表现戏剧里生、旦、净、末、丑的角色,在江西省只有会昌才有,就是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69岁的张起生告诉记者,用最快的速度将汉调传承下去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


探索:非遗要发展 还得与时代交融

8月14日,2018年会昌民俗文化旅游节非遗展览展演活动在该县翠竹祠广场举行,17个乡镇的21个非遗项目加入演出,为到场的观众送上了一场精美的非遗文化盛宴。值得注意的是,会昌以网络直播的形式更多的人了解非遗,走进非遗,其中特色商品与美食展启动仪式吸引了55.86万人次观看。

可见,非遗不仅需要融入日常生活,更要与时代交融。文平清告诉记者,近10年来,有不少关爱藤器技艺的商界、学界人士前来“支招”,探索藤艺的市场化和进一步发展。然而,应对这些“时髦”的想法他有些力不从心。“我平时也要靠做椅子谋生,对这些网络新技术不了解也无能为力,我希望有年轻人真正愿意和我们合作,让更多人去了解我们的传统技艺和文化。”

会昌县文广新局局长华文逸则表示,当前会昌以旅游文化节、展览、展演等形式对非遗进行“实体化”保护已成为固有模式,但如何与市场对接,如何利用新技术与时代交融仍然是政府、传承人和社会关爱非遗发展的热心人士共同探索的问题。


文 | 温泉
图 | 会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阅读   6297
 
08/12
2021
COMM
ECNU
 
按周 Week
传院
日志
08
Sun.
09
Mon.
10
Tue.
11
Wed.
12
Thu.
13
Fri.
14
Sat.